臭氧微氣泡處理有機廢水的效果與機制
杜明輝,王勇,高群麗,張耀宗,孫曉明
(1中國環(huán)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(huán)境保護生態(tài)工業(yè)重點實驗室,北京100012;2華北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,河北唐山063000)
石化、紡織、造紙、制藥等行業(yè)廢水是典型的難降解有機廢水,其中酚類、環(huán)烷酸類和多環(huán)芳烴類等污染物不但難被生物降解而且具有生物毒性,很難用常規(guī)水處理工藝去除。臭氧氧化技術是一種無二次污染的清潔型有機廢水處理技術,但在工程應用中存在臭氧傳質效率差等問題,導致臭氧利用率低、耗費大量資源和能源。微氣泡直徑通常小于50um,與常規(guī)曝氣氣泡相比具有比表面積大、上升速度慢、在等特性,在水體凈化、浮選、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等領域都有較多應用和研究。將臭氧微氣泡釋放到廢水中可有效強化傳質,在降解污染物的同時減少臭氧使用量和反應時間,降低投資和運行成本,是提升臭氧氧化效率的有效方式。
本研究以苯酚配置模擬有機廢水,通過臭氧微氣泡與曝氣頭所產(chǎn)生的常規(guī)氣泡分別進行臭氧氧化,并且對比了在氧化有機物過程中的氣泡形態(tài)和氧化效果,之后,基于兩種曝氣方式在有機物降解過程中的差異,從臭氧傳質與分解特性和自由基生成的角度進一步研究,很后結合經(jīng)典模型對氣泡直徑和界面壓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,以期為臭氧微氣泡在有機廢水處理的實際應用提供參考和理論基礎。
實驗材料
臭氧由北京同林生產(chǎn)的3S-T5型臭氧發(fā)生器制備,以純氧(大部分)為氣源;實驗用苯酚以及叔丁醇(TBA)為分析純,購于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;實驗用水為去離子水。
實驗裝置
實驗裝置如圖所示,臭氧通過濃度檢測器(3S-J5000,北京同林)后進入微氣泡發(fā)生器,產(chǎn)生的微氣泡通入反應器底部釋放,反應器設計為密閉的有機玻璃容器,直徑10cm,高80cm,有效容積6L。反應后的尾氣通過干燥器(硅酸鹽)去除水分以消除對后續(xù)臭氧濃度檢測的影響,很后經(jīng)臭氧破壞器后排出。實驗過程中通過氣體流量計檢測進氣及尾氣流量,通過氣體調節(jié)閥控制流量。
檢測方法
通過數(shù)碼顯微鏡對臭氧微氣泡進行拍攝并使用Nano Measurer1.2軟件對圖片進行分析;采用COD快速測定儀測定COD濃度;采用液相臭氧測量計(Palintest)測定液相臭氧濃度;采用臭氧濃度檢測器(3S-J5000,北京同林)測定氣相臭氧濃度;采用紫外-可見分光光度計對水樣進行紫外光譜掃描。
結論
(1)處理有機廢水過程中的微氣泡粒徑在5~40um之間,平均粒徑為20.37um;粒徑為15~20um的氣泡數(shù)量很多,占比為38%,分別是孔徑1um曝氣頭和100um曝氣頭產(chǎn)生氣泡的1/49.09和1/245.46。。
(2)臭氧濃度為120mg/L、流量為75mL/min,采用臭氧微氣泡處理初始濃度為51.2mg/L的有機廢水,40min后COD去除率達到89%,氧化反應速率分別是1um曝氣頭的1.59倍,是100um曝氣頭的3.61倍,COD/O3為0.626,臭氧利用率達到了99.19%以上,反應后,大部分有機物被氧化,共扼體系被完全破壞,很終產(chǎn)物為小分子烴和羧酸
(3)臭氧流量為75mL/min時,微氣泡的傳質系數(shù)為0.2065,是1um曝氣頭的2.03倍;微氣泡可促進臭氧分子分解,分解系數(shù)達到0.0702,是1um曝氣頭的2.83倍,微氣泡消散后,臭氧分解系數(shù)降為0.0276,與常規(guī)氣泡相當;臭氧微氣泡促進了自由基的生成,屏蔽自由基后,40min時COD去除率下降了77%;實驗中所采用的微氣泡界面壓力可達0.5824atm,這導致了臭氧微氣泡與直徑較大的氣泡產(chǎn)生性質上的差異。
基金項目: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( 2017ZX07402002)